教育培训
WTC2023丨汤道生:“数实融合”助力交通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3-08-01 来源:《中国公路》
当前,交通已经跨出传统基建范畴,并具备了全新的内涵——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交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5G、AI、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在交通领域的深度应用,成为破解传统交通行业安全、效率、绿色和服务等难题的关键。
腾讯进军交通行业以来,与生态伙伴打造了数十个标杆案例,覆盖智慧高速、智慧轨交、城市智能网联、智慧机场航司、智慧物流港口等多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建设和运营经验。2023年6月14日,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在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的主旨报告会上,做了题为《数智化激活产业创新 助力交通高质发展》的报告。报告基于腾讯过去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分享了数智化对于激活智慧交通产业创新发展的思考,并介绍了面向交通全行业的以分布式云筑底,部署“实时孪生+交通OS”双轮,通过AI技术加持,打造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可计算底座的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方便交通运营管理和增强出行者的服务体验,一直是智慧交通建设中的两个重要课题。汤道生认为,虽然中国的交通行业已经实现了规模领先、硬件领先,但是在管理效率、服务体验、企业经营水平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云计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对于全行业的提质、降本、增效能够起到关键的助力作用。因此,将数字技术与交通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实现“数实融合”,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主线。 汤道生指出,当前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难题与痛点,如事故从发现到上报再到处置,至少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个过程中不仅会造成交通大面积拥堵,而且每延误一分钟,发生二次事故的概率就会提升2.8%。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建设一个从感知、计算到决策、管控等全链路的智能体系。汤道生认为,打造安全高效的出行环境是交通管理的核心目标,而实时可操控的数字孪生能够助力精准、高效、有预判的调度管理。 目前,数字孪生已经从早期的静态可视化走向了动态实时,并可操控,甚至可以基于当前的趋势对下一刻的情形做预判,更重要的是,可以支持管理部门实时决策,及时处理,并监管整个过程路况的变化。汤道生表示,腾讯基于多年的建模、AI渲染、自动化场景和构建的能力,能让数字孪生虚拟场景的建设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打破信息孤岛是交通企业提升运营和开发效率的关键。汤道生表示,腾讯交通OS作为一套操作系统,助力打通设备、系统与数据,实现场景协同与应用的创新。往下可以把所有的专业系统、设备都连接起来,实现统一的数据接入,联动设备操控;往上可以通过低代码、图形化交互的工具帮助业务人员轻松搭建应用,开发新的功能。 汤道生坦言,腾讯不断夯实“实时孪生+交通OS”的双轮驱动,丰富多场景应用。为了让“实时孪生+交通OS”的双轮跑得更快、更稳,腾讯以分布式云的底座支撑交通应用在云端运行,为其提供无处不在的强大算力,弹性的资源调度,敏捷的应用部署,确保其稳定、高效、弹性与安全。 汤道生在报告中分享了基于分布式云、实时孪生、交通OS、AI等核心技术的智慧交通实践典型案例。 惠州交管实时孪生系统 惠州交管实时孪生系统基于高精度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设备,捕捉动态变化的路况,实时映射到数字空间,形成交管实时的孪生系统,当高速上发生交通事故时,交管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就能够立刻知道事故的位置、车辆碰撞的情况等,实现快速预警、出警,事故处置时间从原来的十几分钟缩短到几分钟,提升了事故处置效率,减少了事故对交通运行的影响。 襄阳“车联网+智慧交管”融合创新应用 运用实时数字孪生技术,让信号灯变得更智慧,并通过路侧的摄像头、雷达、计算单元等,实时捕捉计算出车辆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并给出最优的行车速度,推送到驾驶员的手机上,如果驾驶员按照建议的车速行驶,可以一路绿灯,高效通行,并实现全流程的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 穗腾OS 穗腾OS及相关技术、系统和模式为广州地铁提供数字化底座,并提供了低代码的开发工具,帮助地铁一线工作人员通过拖拉拽的方法,开发新的应用与功能。穗腾OS问世以来,共计构建轨交物模型500多个、专业系统20多个,接入设备20000多套。 数字隧道 基于AI技术,根据不同类型的事故及现场特征、危险性,进行事前仿真预演,自动形成并推荐多个处理策略。当现实中发现事故时,工作人员可以根据AI推荐的方案和操作细则,在OS系统中,一键执行操作,避免二次事故。 智能验箱 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发现集装箱的变形、残损,准确率达90%,验箱量提升一倍,避免了漏检,节约了大量的人力。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变革与产业变革,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不断提速。汤道生坦言,腾讯将持续推进数字化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携手合作伙伴,助力打造“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交通体系,助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 文 《中国公路》杂志社刘睿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