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培训

北京市智慧交通建设现状与成果

日期:2023-04-11 来源:京报网 智慧交通

450余万人,每天使用北京MaaS出行平台,用公交、地铁、骑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收集碳能量兑换奖励,累积碳减排量32万吨;

28万路监控探头,昼夜不歇盯守城市路况,监测系统精确算出拥堵点段,引导市民绿色出行;

2.3万部公交车升级车载终端,行驶状态、车辆健康信息实时采集、秒级传输;全国首条全场景化“智慧地铁”示范线首都机场线年内投入应用服务。

出行平台全国领先,交通大脑最强测算,公交地铁科技武装……一场智慧变革,正在引领绿色出行,为首都超大城市交通治理提供新动能。

001.png

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监测大厅(北京市交通委供图)

大数据预报拥堵

“千里眼”感知路况

2月13日,中小学新学期开学。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主任徐海辉天没亮就来到中心,盯着大屏幕上的监测系统,等待着即将到来的“严重拥堵”。就在前一天,中心发布了2023年首个交通出行预警。

“看来,拥堵预警起了作用!”让他欣慰的是,与往年开学日相比,这个早高峰,路网拥堵强度小、持续时间短,因为不少市民遵循预警提示,选择了绿色出行、错峰出行。数据也印证了这个转变——截至当日9时,全市地铁客流量达343.53万人次,较前一周同期增长14%。公交客流量达149.72万人次,较前一周同期增长20%。

这已经不是“交通预警”第一次发挥作用。“还记得冬奥会期间,即将迎来雨雪天气前,我们发布了严重拥堵预警,市民们积极响应绿色出行号召,当天连中度拥堵都没有达到。”徐海辉指着当日交通指数曲线图说,“错峰出行也能从数据上看出,平时这条曲线是从7点半开始‘爬坡’,这天却从7点开始,大家提前出门了。”

交通预警大数据从何而来?记者从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获悉,早在2001年年底,北京就为部分出租车安装了GPS定位装置,具备安防、调度等功能,一辆辆流动在城市道路中的出租车,成为交通管理部门采集路况信息的助手。此后,随着手机信令等采集方式的补充,出行预报服务越来越精准。

预报得准,还不够。要想让全市路面交通运转顺畅,实时指挥调度、削峰疏堵,同样重要。近两年,本市将部分高空架设的监控探头升级,可智能感知路况,为指挥调度人员装上了聪明的“千里眼”。

早高峰,西二环西便门桥出现拥堵,高空探头智能感知、自动报警,数据以秒级速度传输。位于六里桥的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大屏幕上跳出一个红圈,指挥人员点击监控画面,查看现场情况,并将信息发送至交管局,路面交警即刻到场处置。5分钟后,经多部门联动,现场疏导,路段恢复畅通。

“拥堵时长超过10分钟、行驶时速低于5公里,或者是发生事故、道路阻断等,智能感知探头都会第一时间报警。”徐海辉告诉记者,包括智能感知探头在内,目前本市可用于交通行业指挥调度的监控探头达28万路,覆盖了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枢纽场站等。

“交通大脑”的作用远不止于路面。调度指挥人员面前,深蓝色的监控大屏上,除了地面公交、出租车等出行营运信息,还显示着轨道交通客运量、平均满载率、最大满载率。“通过系统及时掌握公交、轨道的客运量和满载率,发生大客流或运力不足时,我们协调联动公交、地铁实现乘客快速疏散。”徐海辉介绍。

过去,交通指挥人员必须守在大屏幕前,人工巡视重点路段监控画面,效率不高。如今,监测系统不仅自己会“思考”,能“说话”,还能协助交通部门研判拥堵,引导市民绿色出行。目前,“交通大脑”仍在持续升级,未来还将融入停车、民航、铁路、省际客运、货运物流、邮政快递等数据,为市民提供全量的交通信息和精准的出行服务。

全国首创碳普惠机制

实打实激励绿色出行

每天早晨,市民赵毅会从位于望京的住所,步行至首开广场。完成约两公里路程后,他会打开MaaS平台软件,获取600克左右的“碳能量球”。收集绿色出行产生的“能量”,可在APP内兑换公交卡、视频会员等礼品。

绿色出行,不只是口号,激励是实打实的。

2019年,北京推出国内首个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北京MaaS平台),整合地铁、地面公交、步行、骑行、自驾、网约车等出行方式,向公众提供全流程、一站式出行服务。

2020年,北京MaaS平台创新提出基于MaaS的绿色出行碳普惠机制,北京市民只需通过高德地图等导航软件,在“绿色出行”专区中注册,即可获得个人碳能量账户,之后使用骑行导航、步行导航或用公交、轨道方式出行,均可获得相应碳减排能量,并可参与公益性活动,也可兑换公共交通优惠券、购物代金券等礼品。

“这是国内首次以碳普惠方式鼓励市民全方式参与绿色出行。”北京市交通委科技处处长葛昱说。截至目前,北京MaaS平台用户超3000万人,日均服务绿色出行450余万人,绿色出行碳减排量32万吨。

这套碳普惠机制在国内并无先例。

在一次市交通委与出行平台召开的会议上,一个关键问题被提出:是否可以将平台积攒的用户减碳量,通过交易后得到资金,再反哺用户?出行平台团队负责人回应,办成这件事儿需要闯多道“关卡”,一是精准计算,开发一套减排计算体系;二是获得认证,减碳监测报告通过第三方核验认证,送生态环境局审批;三是达成交易,减碳额度进入北京环交所流通。

从搭建出行系统、计算碳减排,到折算积分,每个环节都是从0到1的探索。跑通这个“碳闭环”,前后花了三年时间。

最终,在多个部门共同努力下,高德与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达成1.5万吨的碳减排额交易。这是全球首笔绿色出行碳普惠减排交易签约,也是全球首次通过市场化交易,将个人绿色出行方式转化为物质和精神激励,搭建了社会效益和公众意愿之间的桥梁。

截至目前,北京MaaS平台上参与碳普惠的用户数已超过230万,2022年平台上绿色出行碳减排总量超过20万吨,相当于10万辆燃油车停驶一年的减排量。此外,二期碳交易量达到9.76万吨,并将权益全部返还给参与绿色出行碳普惠的北京MaaS用户。

市民王先生说,他过去每天上班需要提前20分钟出门,步行到公交站等公交车。但如今,只需出门前在MaaS平台上查询公交实时到站信息,提前5分钟出门就可以正好赶上公交车到站。使用MaaS服务一次出行可节约15分钟左右。

未来,北京MaaS平台还有望在预约出行、预约停车、多种交通方式一键支付上拓展应用。“今年,我们将启动北京MaaS2.0建设,重点优化以‘轨道+’为核心的城市出行导航服务,完善以‘航空/铁路+城市公共交通/定制公交/出租(网约)车’为重点的城际出行导航服务,探索交通资源预约、交通+生活、无障碍导乘等服务场景功能,扩展碳普惠激励手段和范围,向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门到门’公共交通出行服务,鼓励和引导市民主动放弃开车,践行绿色出行。”葛昱告诉记者。

智慧地铁跑上快车道

虚拟员工为乘客指路

出发前打开手机,不仅能看地铁站内导航,还能方便规划出行路线;按下站内的招援按钮,屏幕上的虚拟员工就能为乘客指路……今年年底,一批智慧地铁最新研究成果将从实验室走进地铁站,率先在地铁首都机场线应用。

作为“国门第一线”,地铁首都机场线列车近年来悄然发生变化。车厢客室LCD电视显示器更改为27英寸智能多媒体显示器,支持全高清图像播放。可通过网络播放流媒体视频,实时显示航班信息、站台信息、天气信息、时间信息、温度信息等,还可根据需求进行直录播切换。车门上方原本张贴的纸质线路图,也换上了LCD动态地图,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变更画面布局、线路图等信息。

这些动态大屏的架设离不开一种基于EUHT(超高速无线通信)系统的地铁通信传输平台。该系统通过1.8GHz+5.8GHz双频网络实现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车载视频监控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列车中心广播和乘客紧急对讲业务的综合承载,相当于在地铁车厢和地面控制中心之间架设了一条看不见的“光纤通道”,破解了困扰北京地铁多年的车地通讯难题。

随着一个个难题被攻克,北京地铁列车智能化水平跑上“快车道”。

北京地铁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魏运介绍,过去传统地铁采用单线运营、人工管理的模式。而“智慧车站”则可以打通地铁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设备之间的联动,并在地铁车站构建一套智能综控平台。“比如遇到极端天气,站内系统数据接入了气象数据,可以实时接收天气预警信息。结合这些预警信息,车站的智能检测设备可以对站外雨量和水位进行监测。遇到险情时,还能够自动启动相应设备,解决现场突发情况。”

智慧地铁的建设,也会为乘客出行提供诸多便捷服务。魏运介绍,通过北斗定位+多制式导航系统验证,乘客未来可以通过北京地铁APP、小程序等,在首都机场线享受精准的位置查询、路径规划等服务。通过实名常乘客快速进站服务、票务安检一体化服务,乘客可以缩短进站时间,提高出行效率。站内的智能招援设备将成为北京地铁“数字1号员工”,不仅可以解答乘客疑问,还可以通过基于语音识别、知识图谱、语义理解等新兴技术,实现动态自学习。

从我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运行轨道交通线路——燕房线,到北京市第一条智慧轨道交通示范线——11号线,再到正在打造的全场景化智慧地铁示范线路——首都机场线,北京地铁不断刷新纪录,刷新市民对公共出行的期待。

智慧赋能,绿色出行对首都市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近两年,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4%,绿色出行服务满意度达87.9%。根据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十四五”时期,北京将着力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三个优先”发展理念,初步构建起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力争“十四五”末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5%。

公交车变聪明

可远程“对话”能预警危险

除了碳普惠激励,公共交通运营企业也在用科技赋能,为绿色出行提速,吸引更多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走进位于天通苑北交通枢纽的区域智能调度中心,公交调度员正在实时关注显示屏上各条线路的运营情况,并利用数字化智能调度系统,进行区域内线路和资源的远程综合调度指挥。

“这是我们的智能调度发车系统,通过视频监控可以实时关注车辆满载情况,更合理的调配车辆,满足乘客乘车需求。”北京公交集团客一分公司天通苑区域智能调度中心调度员董雪莲介绍。

在这里,调度员可以通过调度台,向车辆发出运营指令,与司机进行实时沟通,并通过车内摄像头了解车内车外情况。“一旦发生拥堵,第一时间制定临时调度措施,避免沿线乘客长时间等车。”区域智能调度中心主任苏里介绍。

作为北京公交集团客一分公司在北部区域最大的调度中心,天通苑区域智能调度中心于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线路主要覆盖昌平区天通苑、回龙观、百善以及昌平城区等地,所属公交线路分布在朝凤庵公交场站、玉衡街公交场站等59处场站,共有106条线路,总长度1260.67公里。

近几年来,公交集团将原先分散在700余处公交场站的调度单元,整合为41处区域智能调度中心,387个调度台支撑了1200余条线路的调度发车。区域中心内每个调度台平均管辖线路由2.4条增加至4.5条,平均调度车辆数从28部增加至55部,平均调度车次由215次提高至476次。大幅度提升调度指挥的集成度,使区域调度员统筹调动的运力资源更多了,调度措施的辐射范围更大更广了。整体形成了“简化层级、权责清晰、智慧高效”的区域调度体系。

“候车时间更短,等车间隔更稳定了”是乘客对于区域智能调度中心启用后最直观的感受。昌平居民李欣铮每天出门前,都会通过手机查询“实时公交”,提前关注乘坐线路的车辆信息,掐好车辆到站的时间,直接到站台乘车,一点工夫都不耽误。

跑在路上的公交车,看起来平平无常,实际上“武装”了最先进的科技“武器”。

近几年来,公交集团攻克了车辆车联网终端海量数据远程实时传输与实时动态计算的难题,提升了设备集成、处理和传输能力,研发了一体化终端设备,完成了2.3万部运营车车载终端的换装,实现了前端数据实时采集、秒级传输与状态监控,支撑了车辆状态监控和运行情况分析。经交通运输部专家评定,该技术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路上的“大块头”,还全面换装了基于物联网管理平台的新型车载票务机具,加装CAN数据采集模块,6500辆公交车上安装了驾驶员异常行为分析设备,8500辆公交车上安装了主动安全预警系统,可防止跟车过近、超速等危险驾驶行为,全面提升了北京公交车辆智能化管理和数字化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