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
日期:2023-04-07 来源:赛文交通网
近期,多地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出炉,赛文交通网发现,在发展任务方面,推进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建设成为各地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01
市场背景
这些年国家对城市客运枢纽信息化一直比较重视,枢纽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响应交通运输部对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一个总体要求。
交通运输部《"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要在36个中心城市重点打造约40个大型的综合交通运输客运枢纽,并在北京东直门、深圳福田、南京南站、重庆四公里、成都东站和长沙黎托六个重点示范项目上给予投资支持。
与之相应的是,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中也提出要依托综合客运枢纽来开展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交通运输部六个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示范项目北京东直门、深圳福田、南京南站、重庆四公里、成都东站和长沙黎托的系统建设内容主要是:
枢纽日常运行监测与协同联动支持系统;
枢纽换乘诱导与信息服务系统;
枢纽安全疏散与应急处置系统;
枢纽的综合运行管理系统;
枢纽周边的交通诱导系统。
“十三五”期,交通运输部继续加大对综合客运枢纽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汇集多种运输方式、客运转换量大、辐射和服务范围广、一体化衔接水平高的枢纽线路,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顺畅、功能完备、服务优质的综合客运枢纽节点。
“十四五”规划和2035目标纲要推出,强调了智慧交通的数字化进程和应用,明确了智慧枢纽等细分场景的建设需求。智慧枢纽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智慧港口,重点发展方向:垂直作业装备自动化、无人集卡应用、物流在线协作等;二是客运枢纽信息化,重点发展方向:一码通行、一次安检、协同运行、智能诱导等等。
比如深圳将在“十四五”期间推动多元融合的智慧枢纽集成示范建设:
推进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升级,推广应用道路客运电子客票,鼓励发展综合客运一体衔接的全程电子化服务模式,推动售取票、检票、安检、乘降、换乘、停车等客运服务“一码通行”。
推动旅客联程运输服务设施建设,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引导建设绿色智慧货运枢纽多式联运等设施,提供跨方式、跨区域的全程物流信息服务,推进枢纽间资源共享共用。
推进前海综合交通枢纽智慧枢纽建设,打造站产城一体化的多业态枢纽综合体。
聚焦客货运输服务瓶颈,推动以重大枢纽为载体提升运输全过程信息服务,加速推进智慧口岸、智慧港口等一揽子示范工程。
02
枢纽信息化的服务对象
综合交通客运枢纽是交通网络上两种及以上交通客运方式、相关场站设施等组成的旅客到发和换乘的场所,是衔接多种运输方式并辐射一定区域的旅客转运中心,依托班次化运输方式,突出转运中心的旅客换乘功能,能够极大地提高旅客交通运输的效率。
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信息系统是枢纽能够高效运行的基础,交通信息服务基于枢纽信息系统,将各类相关信息收集整合、处理,直观地向不同对象进行信息发布。而构建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的智慧化信息管理系统,首先应对其信息需求进行分析。
需求信息的产生源于系统服务对象,枢纽智慧化信息管理系统的服务对象可以分为政府行业监管部门、管理者、旅客、车辆和运输企业。
政府行业监管部门的需求
交通管理部门需要全面掌握枢纽的运营状况、客运发展状况,根据枢纽日常及重要节假日客流、车流数量、重大突发事件等数据的分析,对出行在时间、空间以及人员构成上的规律进行分析,为协同应急、规划、设计与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如公安交警、城市规划建设、应急处置部门等也需要同枢纽信息平台进行对接,实现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包括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急,以提升综合协调联动能力。
枢纽运行管理部门(或公司)的需求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涉及的交通方式较多,包括铁路、长途、公交、轨道交通和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对枢纽的运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管理者通过使用枢红智慧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枢纽运行监测、运营指挥管理、协同应急等枢纽管理业务,同时也包括为出行者、车辆信息化提供服务,还需向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提供支撑其行业管理的交通信息。
旅客(出行者)信息服务的需求
旅客通过管理平台系统获得所需的服务是枢纽智慧化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加强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旅客的服务,通过多渠道信息查询服务、多方式信息发布服务提供一个方便出行、快捷引导、便捷查询的环境。
换乘引导与综合信息服务:全程化诱导策略为了更好衔接客流诱导和车流诱导内容,采用全程化信息诱导策略。周边区域车辆诱导:枢纽周边诱导信息服务在枢纽站周边区域设置静态标识和信息显示屏,引导进出站车辆合理规划行驶路线。个性化信息:面向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推送个性化旅游、商务、休息、引导等综合型信息。
车辆及运输企业的需求
综合交通枢纽内的铁路、长途、公交、轨道交通和出租车等运输方式,需要得到其他运输方式的客流数据、行车调度、到发班次及客流统计数据等信息,从而优化其自身的行车调度信息,提高运力。
此外,由于枢纽内各运营主体的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仅仅存储管辖范围内的数据信息,各类信息的集中程度比较低,需要通过统一的枢纽数据资源管理中心实现与运输企业的数据共享与交换。
03
枢纽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近十年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快速发展,枢纽信息化系统对枢纽相关的客流、车流、设施、设备及环境等运行状况的信息感知、数据融合和挖掘应用也在不断深入,从而使枢纽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据业内人士透露,我国枢纽信息化建设大体可划分为简单集成、融合互通、协同运行和智慧运行四个阶段。
简单集成阶段
早期枢纽信息化建设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是在某一主体交通方式的已有信息化基础上衍生而来,以长途客运信息化外延最为普遍和典型。由于缺乏枢纽信息化建设经验和统筹规划,建设方案主要是将若干个已有或新建的信息化系统进行简单系统集成。
信息化系统间存在较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对枢纽运行管理工作支撑力度有限。旅客往往只能获取主体交通方式的信息服务,该阶段对旅客高效换乘与便捷出行造成了较大不便。
融合互通阶段
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多种交通方式汇聚节点,枢纽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关键是基于数据综合管控技术的数据标准化、规范化,以及依托汇聚数据的业务应用和协调联动。
以枢纽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为中心,涵盖运行监测、应急指挥、决策分析和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的枢纽信息化总体架构成为发展共识。例如典型应用场景是基于客流监测系统进行自动化的客流安全预警,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快速核实,最后利用指挥调度系统安排安保人员前往客流疏导。
在信息服务方面,涵盖多交通方式的综合信息服务帮助旅客全面掌握当前枢纽运行状态,从而节省换乘时间,减少无效等待。
协同运行阶段
“十三五”时期的枢纽信息化系统发展已进入到第三阶段,枢纽运营单位及多交通方式运营主体都致力于挖掘多源多类数据背后的隐含价值,用数据进行管理和决策优化成为枢纽信息化发展方向。
通过大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技术使得枢纽信息化系统真正进入智能时代。例如,通过融合抵港航班延误信息、出行票务信息、实时客流监测信息及历史客流驻留规律,进行深层次数据分析和数值计算,预估预期客流滞留情形及态势变化规律,并结合应急疏散车辆、人员信息等,自动生成智能化的滞留旅客应急疏散方案,并全程跟踪和评价方案处置效果。
结合移动互联网、高精度室内定位、三维仿真体验等新技术,出行信息服务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征,极大地方便旅客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便捷地获得想要的信息。
例如,当旅客抵达枢纽后,通过手机APP 就能获知许多有价值的出行信息,包括当前出租排队长度、预计排队等车时间、上车站点路径规划及导航、主要市内目的地行程时间及费用等。
智慧运行阶段
在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未来枢纽信息化系统将不再满足于一个单独节点层面的运行协同,而是形成区域范围内枢纽群的协同运行,支撑区域衔接顺畅、换乘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同时,个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例如,通过智能识别、人物画像等技术,枢纽服务机器人将主动发现需要帮助的残障人士,引导选择无障碍换乘通道,并推荐适宜的旅游、就医场所。
目前来看,我国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信息化服务水平表现为:中西部地区少部分传统的火车站处于简单集成阶段;大部分二线及以上城市的机场和高铁车站处于融合互通阶段;上海虹桥枢纽、北京及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机场总体处于协同运行过渡阶段,具备一些智能化出行特征。
04
枢纽信息化发展趋势
我国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信息化服务水平总体处于融合互通阶段,少数先进的枢纽具备一定的协同运行能力,智慧出行还处于探索阶段。当前,从技术层面来讲,交通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信息的供求不平衡影响着枢纽运行效率与稳定性,先进的交通枢纽离不开其信息平台的支撑,未来枢纽信息化重点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突破。
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将向空间利用集约化、交通功能综合化运行管理一体化方向发展,不仅要求基础设施一体化和运行管理一体化,而且要求信息服务一体化,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对城市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网络、城市对外交通及枢纽体运行信息进行整合,实现融合式运行的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处理和发布。
一体化的枢纽信息服务平台,有利于及时发现枢纽管理短板,改进管理水平,是提高枢纽高效协同运行的重要手段,是为旅客提供全面、完善、优质、人性化服务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