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证咨询

理念引领 科技支撑 模式创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政策建议

日期:2023-10-18 来源:中国交通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要统筹推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等要求。

做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迫切要求,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的战略任务。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需要以运载工具新能源化为核心,以构建高效综合运输体系为关键,以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为保障,以构建绿色出行体系为补充,多种绿色低碳政策措施组合实施。

交通运输行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面临多重挑战

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推动新能源产业转型、能源替代的重要力量。未来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将面临较大压力和难度,主要原因包括:

交通运输需求仍将持续增长。货运需求和出行需求的持续增长,会增加交通运输能耗和排放。2013年以来,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未来一个时期,交通运输需求预计将维持2%以上的年均增速。

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下降空间有限。经过长期努力,我国营运车船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水平已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能效技术水平提升空间收窄,而全社会对运输时效性、个性化、舒适度等要求越来越高,豪华舒适大巴、冷链物流等高耗能运输将进一步增加,使得单位运输周转量碳排放下降面临瓶颈。

交通运输用能结构调整进程存在不确定性。若要实现交通运输碳排放尽早达峰,交通用能结构需深度调整,尤其是货运领域。研究表明,货运领域的碳排放占交通运输碳排放比例接近50%,其达峰时间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具有决定性作用,而重型货车、船舶等短期内还缺乏成熟的能源替代方案,从技术成熟、产能支撑、消费意愿以及基础设施配套上看,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有序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各项工作

构建高效综合运输体系。“公转铁”“公转水”等政策能够在中短期发挥较好减排效应,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手段。从长远看,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构建高效综合运输体系,提升综合运输效率,才能持续减少交通运输碳排放。

一是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提升多式联运承载能力和衔接水平。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挖掘既有干线铁路运能,加快铁路干线瓶颈路段扩能改造,加快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大力发展高铁快递。加快货运枢纽布局建设,完善铁路物流基地布局,加强与综合货运枢纽衔接。完善港口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建设,合理布局内陆无水港,健全港区、园区等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铁路专用道,推进港口集疏运公路扩能改造。

二是服务升级软联通,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培育多式联运市场主体,鼓励港口航运、铁路货运、航空寄递、货代企业及平台型企业等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推进运输服务规则衔接,深入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探索应用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推动各类单证电子化。加强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企业信息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支持网络货运平台、综合出行信息平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供需精准匹配度,减少运输空驶率、空载率。

三是创新技术装备发展,推动多式联运装备共用货物适箱。加快全运输方式适用的集装箱标准化推广应用,推广适应内陆集装箱发展的道路自卸卡车、模块化运载工具,加快铁路快运、空铁、公铁联运标准集装箱技术装备应用,推动建立跨区域、跨运输方式的集装箱循环共用系统。加强集装箱配套装备研发,增加适箱货类,制定适合冷链、鲜活农产品等集装箱运输方案。

新能源运载工具是低碳发展重中之重。

新能源货车的普及速度和广度决定了我国交通运输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速度。在货运车辆领域,需要探索多元化路径,以期加快新能源货车应用。

一是乘用车领域,构建“电动车+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相融合的出行模式。加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推动自动驾驶基础理论研究、加快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车路协同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和测试验证。提升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积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动感知网络、通信系统、云控平台等智能化要素与基础设施同步规划。

二是货运车辆领域,推动实现全场景新能源应用。在短距离运输领域,通过“电动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提高配送效率;在港区、物流园区、枢纽站等固定路线,结合当地优势产业、资源禀赋等特点,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纯电货车、换电重卡、氢燃料电池货车等多元化新能源解决方案;在中长途距离运输中,推广氢燃料电池重卡。在短期,通过积极推动氢燃料、混动货车等试点,孕育新能源货车产业;探索在物流主通道上建设电力高速公路专用道,支撑纯电动货车长距离运营。在中远期,推动实现全场景的新能源货车应用,推进新能源货车与自动驾驶等技术融合发展,提升运输效率。

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低碳发展。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低碳措施落地的关键。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能够显著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不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韧性,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一是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寿命周期全过程。强化交通建设项目生态选线选址,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路网、枢纽等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和维护全过程。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土地等资源,加大岸线、锚地等资源整合力度,尽量减少对生态敏感区的占用。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材料、工艺工法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积极推广废旧路面、沥青、疏浚土、建筑垃圾等各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

二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在服务区、公路沿线、枢纽场站、港口码头等合理布局光伏发电设施、开发分布式发电与储能项目,通过“交通+能源”融合,实现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自洽。推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交通设施、装备深度融合,提升运营效率。

三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韧性,降低典型极端气候风险。提高路基、路面等交通基础设施抵御长期高温、雨水侵蚀等气候事件的技术标准。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适应气候技术要求,增加耐火、耐旱(湿)、抗极温等材料的研发应用,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化解暴雨、干旱等极端气候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

积极引导绿色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具有持续减排的效果,积极构建“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绿色城际交通”融合发展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城市绿色出行。建设轨道交通、BRT、慢行交通等融合发展的公共交通网络,打造城市现代公共交通系统。发展定制公交、高峰通勤班车、潮汐车道等多层次公交服务模式,构建多样化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乡村绿色出行。“四好农村路”建设时考虑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提升乡村绿色出行比例。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建设长距离慢行交通系统,增加绿色出行场景。

三是建设轨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建设,系统优化进出城道路网络,构建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张网”,加快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推进重大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者系2023年交通运输部党校部管干部专题研讨班咨政建言撰写组,成员:方海、李永恒、严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