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纵贯南北、横亘东西、内通外联的交通运输网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便捷出行。但是,随着服役年限的增长和自然灾害的挑战,交通运输设施安全运行面临压力也在增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期待,必须推动交通运输安全治理模式变革、方式重塑、能力提升,全面向事前预防转型,加快构建形成现代化交通运输安全治理体系。
需重点关注几个问题
交通运输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交通运输安全治理的目标是通过运营管理保障基础设施通行功能发挥、车辆(船舶)人员安全通行,并抵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恶劣天气等的冲击,降低突发事件影响。在当前形势、任务和期待下,推进交通运输安全治理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问题:
一是技术指导有效性需进一步提升。安全风险防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认知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仍有部分行业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对交通运输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是什么(What)不理解、有多少(How many)不知道、在哪里(Where)不了解、怎么样(How about)不清楚、谁(Who)在管不明确、如何做(How to do)(简称“3W3H”)不明白。交通运输行业风险和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亟待补充完善,全过程闭环管理手段亟待建立。
二是技术服务及时性需进一步提升。我国交通运输安全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一大批科研成果已成功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交通运输安全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由于必要且充足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不及时,部分行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缺乏对交通运输安全提升方案和措施适用条件的深度把握,机械照搬标准规范条文和硬套处治技术方案,降低了交通运输安全提升效益。
三是效果跟踪长期性需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交通运输行业始终践行“生命至上”理念,投入了巨额资金,组织开展了多项安全整治行动和专项工程,为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水平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对这些工作的长期跟踪和效果评估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便及时探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针对性指导,客观评估实施效果,科学总结实施经验和教训。
四是安全管理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经过多年数十轮安全整治和提升行动,早期建设的交通基础设施普遍缺乏安全设施的局面已彻底改变,“三同时”制度深入人心,各类设施基本齐全,安全防护能力大幅跃升,公路隧道机电、应急、疏散和航道安全设施设置完备。但是,相比于强的“硬设施”,“软管理”是弱项。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基层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救援处置能力亟待提升。
五是安全工作合力需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警钟长鸣,时刻准备归零再出发。责任重、压力大、风险高是安全工作的突出特点。交通运输安全涉及运营、公安交警、海事和交通综合执法等部门。现实中部分基层单位和部门工作合力尚需进一步增强,不同程度存在重设施轻管理倾向,期望仅增设安全设施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交通运输安全问题。
推动治理模式转型的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是交通运输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推动事故整治向风险管理转变。逐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故整治型安全治理方式,全面构建以风险防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为核心的公路安全管理体系。针对亟待解决的“3H3W”问题,制定交通运输各领域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建立风险防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工作机制。重点解决“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问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坚决防范行业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演化成“黑天鹅”“灰犀牛”事件。
推动设施完善向综合治理转变。持续推动公路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等专项行动,健全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基层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建设,增强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软实力。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安全综合治理体系,以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着力推动解决长期存在的部门分割、职能交叉、权责边界不清等问题,构建分工协作、协调统一的交通运输安全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动、多方式协同、多主体参与的交通运输安全分工协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业务互联、资源互通,凝聚交通运输安全工作合力。
推动聚焦人因向文化引领转变。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因素,也是安全生产的最关键因素。锁定人因抓安全无可厚非,但通过文化引领思想、凝聚人心、感召力量、促进发展,筑牢安全屏障更为根本和持久。应通过安全文化培育和教育培训,强化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塑造,锻造从业人员安全素质,用特色安全文化润人,实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使“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自觉行动。
推动短期行动向长效机制转变。安全工作无终点,永远在路上。应着重构建交通运输安全治理长效机制,加强交通运输安全形势综合研判,深化安全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及衍生规律的研究,着力解决影响公路安全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在“大”上下功夫,突出交通运输安全重大风险防控,治理重大事故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在“全”上下功夫,突出“全主体”,涵盖政府、行业、企业、社会、驾驶人和使用者;突出“全流程”,涵盖规划、设计、建设、养护和管理;突出“全链条”,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要素”,涵盖人、车(船)、路(航道)、环境和管理;突出“全策略”,涵盖技术、制度、管理、执法和文化等。建立实施效果动态跟踪评价机制。
推动事故管理向应急管理转变。交通运输安全不仅包含遏制交通事故,还包括降低自然灾害、恶劣天气对交通通行的影响。当前,亟待推动交通运输安全从相对单一的生产领域跨越到较为复杂的公共领域,从安全生产事故“可防可控”的管理理念转变到灾害事故的“防灾减灾救灾”的生存理念。结合我国交通运输安全面临的重大风险和管控治理实际,通过对事前预防、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恢复重建等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相关资源的有效组织管理,建立高效的交通运输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体系,努力做到“有急能应”,实现“无急可应”。
作者: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