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中坚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新时代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任务。“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战略性科技任务实施取得重大突破,战略性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战略性资源空间布局不断优化,重要科研主体能力不断提升,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铁基超导材料保持国际最高转变温度,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光子纠缠世界领先,中微子振荡、干细胞、利用体细胞克隆猕猴等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悟空”“墨子”“慧眼”碳卫星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战略高技术研究有力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宫”“神舟”“嫦娥”“长征”等系列重要成果,北斗全球系统全面建成,载人深潜、深地探测、国产航母、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天然气水合物勘察开发、纳米催化、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等加快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重大装备、工程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海水稻等世界领先,移动通信、语音识别、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掘进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利器”作用进一步发挥。已布局建设7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散裂中子源等一批设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前沿科学研究探索、产业关键技术开发提供了极限研究手段。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已有4000余家单位纳入开放共享网络。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体系化拓展。面向集成电路、生物育种、先进高分子材料和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围绕解决实验室技术熟化、工程化和成果转化问题,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突破、科研成果工程化实验验证创造有利条件,解决了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加快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初步形成“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空间布局。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丰硕,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形成基本框架体系,在空间科学、物质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教基础设施,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技术长板不断做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绩斐然,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集中度、显示度不断提升,正在加速形成国内最大、国际领先的光子与微纳电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3大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进展迅速。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初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顺利起步,5G等领域产业优势不断显现。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等领域,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平台建设,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解决了一大批事关国家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突破了一大批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大批一流水平的原创成果。“双一流”大学建设全面启动,高等院校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首批国家实验室挂牌组建,加快组织实施重点领域产学研用协同攻关,聚集培养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快优化重组,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不断强化。二、新时期、新形势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出新要求。1 塑造国际竞争“非对称”优势 必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以群体突破、跨界融合为特征,各学科、各领域间深度交叉融合、广泛扩散渗透,国与国之间的科技较量已经下沉到由基础研究、共性基础技术、基础科学教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构成的系统能力对抗上来。目前,我国在科技创新系统能力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需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实现“非对称”赶超,塑造“非对称”优势,必须要依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通过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在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下功夫,带动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提升。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风险加大。我国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显现,“卡脖子”问题突出,结构转换复杂性上升。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必然选择,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要通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好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方面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3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必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铁基超导材料保持国际最高转变温度,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光子纠缠世界领先,中微子振荡、干细胞、利用体细胞克隆猕猴等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悟空”“墨子”“慧眼”碳卫星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战略高技术研究有力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宫”“神舟”“嫦娥”“长征”等系列重要成果,北斗全球系统全面建成,载人深潜、深地探测、国产航母、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天然气水合物勘察开发、纳米催化、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等加快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重大装备、工程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海水稻等世界领先,移动通信、语音识别、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掘进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加快建立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院所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高效协同创新体系。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实施为统领,探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型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探索重大科技任务定向委托机制,加强重点领域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二是加快提升科研主体创新能力。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支撑重大创新领域前沿实现突破。通过调整、充实、整合、撤销等方式,做大、做强、做优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以加强基础学科发展和科教融合发展为目标,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前沿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聚焦区域性、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探索新型研发组织形态,推动科研院所、高校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三是持续推动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优化布局。聚焦重点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按照科学、技术和创新基本规律,进一步明确各类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建设目标,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优化提升,促进各类创新基地有序发展。一是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二是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用好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战略性创新载体和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发挥战略科学家的作用,适时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创新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的发起、组织、建设、运行和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