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推动 全链条管理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材料、能源消耗投入量大,对生态环境扰动范围广,是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仍存在碳排放强度较高、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足的问题。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加快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已成为交通运输行业贯彻生态文明战略,服务“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双碳”目标对公路绿色低碳发展提出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我国提出了建设以“两个统筹”为核心要求,以“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节能高效、服务提升”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公路。“十四五”时期,进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绿色低碳公路建设将逐步转入以生命周期节能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绿色低碳公路建设应在延续“两个统筹”“四大特征”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公路基础设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公路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融合,大幅提升公路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
从产业全局角度审视绿色低碳发展。“双碳”背景下的公路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不是“就碳论碳”,而要考虑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产业系统性变革,强调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过程地推进绿色低碳公路基础设施体系。
充分体现绿色低碳技术引领作用。通过技术革新或重构,在尽量不降低道路基础设施原有性能、不增加工程造价的基础上,实现公路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碳减排,培育一批低能耗、低排放的新技术、新模式,从全碳链的角度推进公路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
建立更加高效的协同治理体系。公路基础设施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协同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不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协同增效。
需强化公路绿色低碳发展制度保障体系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交通运输部先后出台系列文件,建成了20条绿色公路主题性试点工程,开展了33条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建设,公路建设更加“绿色”,但“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低碳公路建设仍存在下列问题:
一是决策缺少定量数据支撑。“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行业开始探索公路基础设施施工期能耗统计工作,但未形成完善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公路基础设施尚未纳入交通领域能耗及碳排放统计核算,未形成统一的碳排放评价方法,导致当前缺少基础数据积累,无法有效支撑工程建设生命周期方案决策。
二是核心技术路径不明确。目前已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行业标准仍不能完全适应“双碳”目标及“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等最新要求,工程建设中采取技术措施仍然零散,减污降碳及生态保护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实施效果有限且缺乏技术集成耦合,难以引导技术革新与重构,新型绿色低碳公路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核心路径尚不确定。
三是制度保障措施不健全。高速公路节能评估起步较晚尚无系统的节能评估指南、规范及制度体系,且大多数省份未将其列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要求。公路工程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缺少以节能降碳为约束目标的评估、审查、监管制度体系。
四是低碳循环利用水平低。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每年消耗砂石骨料超100亿吨,水泥石灰等胶凝材料消耗超10亿吨。从碳排放角度分析,材料生产和运输阶段碳排放量约占到公路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90%,因此利用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替代部分建筑材料是行业开展节能降碳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对于固废的资源化利用仍处在探索阶段,实际工程中资源化利用的种类少、利用方式单一、循环利用附加值低。
推进绿色低碳公路建设政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健全绿色低碳制度体系
一是适时出台绿色低碳指导性文件。出台加快绿色低碳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双碳”背景下绿色低碳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保障措施,细化行动路径与举措,指导公路建设项目制定绿色低碳专项方案,全面提升公路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
二是构建全过程节能降碳管理链条。针对公路基础设施工可、设计、招投标、施工、运营各个阶段管理特点和需求,推进公路建设两阶段设计中纳入节能降碳效益评估,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方案审查;构建低碳招投标机制,将企业自主低碳贡献作为评标依据之一;实施碳排放跟踪监测制度,实现对碳排放量的监控和调优;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企业作为节能减碳措施实施主体的能动性。
(二)突出技术引导,构建绿色低碳核心技术体系
一是构建全周期全要素绿色低碳技术体系与标准框架。构建综合考虑节能减碳效益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推广应用低碳装备及施工工艺,探索公路运营能源自洽和低碳养护技术,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涵盖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全周期、结构—工艺—装备全要素的公路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核心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二是梳理重点绿色低碳技术清单和产品推广目录。组织开展适用于公路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绿色低碳重点技术、产品和设备推荐工作,对新型工程机械、清洁化运输车辆、低碳施工工艺、低碳施工组织模式、生物质能源应用、能源自洽、低碳交通产品等方面开展系统梳理并进行绿色低碳效益综合评估与认证,加快先进适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三是建立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技术体系。建立我国公路基础设施项目材料、机械、能耗清单及碳排放因子基础数据库,收集整理单位材料和施工机械台班排放数据以及竣工项目决算文件,构建我国道路碳排放数据库,形成我国公路基础设施碳排放定额及碳排放基准,提出碳排放评价的参数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设施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技术体系。
四是推进绿色低碳替代材料深度利用。提出典型大宗固废替代传统建材的应用场景和配套工艺,形成成套应用技术及标准体系;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或指导意见,促进各方主动深化固废资源作为替代材料高附加值利用;建立交通行业大宗固废应用物联网监控平台及交易平台,实现大宗固废供需信息匹配,构建产—销—用新模式。
(三)加强研究实践,打造绿色低碳建造新场景
一是开展全生命周期节能降碳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减排”和“增汇”这两条根本路径,研究形成公路工程减碳效果优化设计体系,研发低碳施工—运营—养护建设成套技术、路域植被与土壤碳汇潜力促进技术,构建节能降碳管理体系。
二是实施典型示范工程应用。分地区、分主题开展“低碳公路”、“低碳工地”、“(近)零碳服务区”等试点工作,着力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推动非化石能源应用,提升生态文明与碳排放管理能力,打造公路绿色低碳建设新场景。
三是组织开展经验总结与推广。组织行业交流会和研讨会,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节能降碳技术路径及对策措施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加快成果研发与经验推广,凝聚发展合力;对公路建设管理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开展系统培训,提升对公路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认知和接受度。
作者 孔亚平 系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环境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