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咨询
消除认识误区 避免运动式“减碳”
日期:2021-08-17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碳达峰、碳中和”无疑是近一段时间以来的热门词汇,但在行业内对于其意义、理念和实现路径方法的认知尚不完全统一,甚至存在一些误区。消除这些误区,无疑是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的重要前提。尤其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可以复制的成功模式,必然有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误区1 “碳达峰、碳中和”是国际形势下的被动要求,我们可以不搞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中国作用和中国行动举足轻重,国际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有很高期待。我国提出明确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体现了大国责任担当。
从国内看,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用倒逼的形式来推动发展高质量转型,推动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关系。提升低碳发展能力、低碳先进技术和构建低碳经济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我国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对于交通运输行业来说,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科技支撑创新引领,运输结构调整联动着用能结构优化,运输效率提升连带着用能效率提升,主要碳减排措施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重点工作彼此契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关系,应对气候变化的本质与我国的发展路径是一致的。
误区2 “碳达峰、碳中和”目前还是理念性的,离具体行动还远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中长期目标,但绝不只是未来才需要做的事情。研究表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延迟,将带来更大成本损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雪线上升、极端气候加剧,正在引发生态安全挑战,极端天气事件频次增加、强度增强,已经对交通基础设施乃至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
从工作任务层面看,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牵头制定行动方案,推进相关具体工作,将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项目安排和督促落实的响应措施。距离2030达峰年已不足10年,“十四五”时期即是起跑期,又是加速冲刺期,同时还要统筹考虑2035年远景目标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要求。对于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约占总量的14%,且仍在快速增长,是减碳达峰的重点、难点领域,责任重大,充满挑战,需要做好准备,只争朝夕开展行动。
误区3 “碳达峰、碳中和”主要靠政府,社会公众可参与的不多
“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政府引导、行业投入,也离不开全社会公众的广泛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地区)和每一个人。
有研究数据显示,全球居民生活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2%。从发达国家的排放过程来看,工业排放达峰后,居民家庭消费排放仍有较长时间趋于上升。家庭消费碳排放增量涉及到衣、食、住、行、服务各个领域,其中碳排放增量与增幅最大的就是交通出行领域。为此,从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出行方式选择,新能源车使用,到绿色快递包裹,均需要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除了加强宣传之外,更需要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营造绿色低碳发展社会环境,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每一个能耗消费终端的必然选择。
误区4 实现碳达峰目标,就要努力把峰值搞上去,先不用考虑碳中和问题
“碳达峰、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阶段、一体化的目标,绝不能为达峰而“攀高峰”。碳达峰意味着碳排放量不再持续增长而出现峰值,碳中和意味着碳排放量在达峰之后,能够持续降低,直至通过林业碳汇、碳捕捉等手段予以抵消。
之所以同时提出达峰、中和双碳目标,就是要一体考量碳达峰与碳中和,如果为达峰而达峰,碳达峰变成“攀高峰”,碳中和的困难会很大,代价就会很高。尤其是交通运输需求仍旺盛增长,需要在相当长的大发展时期满足增量,更应处理好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避免发展过程中应用效率低、排放高的技术或设施,一旦形成高排放的“碳锁定效应”,将造成巨大重置成本和浪费。
误区5 各个行业和地区都要单独搞碳中和,都应该在2030年前碳达峰
各个行业有客观的发展规律,在碳达峰时间上不能“一刀切”。交通运输业的达峰时间上仍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我国碳达峰管控难度最大的领域之一。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紧密贯穿于生产链条,联系着终端消费,运输需求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和相应的刚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更高水平的运输服务,当前快速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民航运输、冷链物流、乡村出行量均与碳排放的增长呈正相关,交通运输需求应在达峰降碳的方案中充分考虑。
从国际发展规律看,绝大部分已达峰国家各个行业达峰时间不一,交通运输碳达峰普遍晚于全社会达峰。根据世界银行公开的数据,从已达峰国家和地区各行业碳达峰的规律上看,交通运输行业碳达峰时间普遍滞后于全社会碳达峰时间。欧盟在1979年已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但交通运输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的比例持续增长,交通达峰时间在2007年,整整比全社会碳达峰时间延后近30年。发达国家达峰后交通碳排放占比也基本稳定在三成左右,远高于我国当前的14%。要实事求是地立足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妥善设定阶段目标,稳妥提出行业达峰方案。
碳中和更是系统工程,需要以全国一盘棋的思路统筹谋划。碳中和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多领域间协同推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共识与合作,而绝不可能某一行业从自身的视角单独搞,必须妥善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在2060年碳中和目标达成之时,各个行业碳排放必然有正有负,这是不同行业特征所决定的。因而可以说“交通运输行业参与实现碳中和”“行业内的典型企业实现碳中和”,而“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碳中和”的说法有欠妥当。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各地资源禀赋、区位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均有较大差异。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
各地及各行业领域应实事求是地立足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坚持系统观念,综合考虑各地区人均GDP、人均碳排放、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等因素。除了考虑达峰还有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等综合因素,分析研判各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潜力和能力,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有序推进“减碳”工作进程。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