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分会新闻

今天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关注公路水路基础设施运行安全

日期:2022-05-12 来源:交通运输部

编者按: 


今年5月12日,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交通运输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突出“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深入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做出一系列的重要指示批示,为交通防灾减灾救灾提出新的要求。交通运输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总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担当,采取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切实保障了公路水路基础设施运行安全,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开展灾害风险普查 摸清灾害风险底数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就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确九项重点工程,其中,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为九大工程之首,国务院专门成立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办公室推动该项工作。交通运输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成立部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发动全行业积极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工作。按照国务院普查办工作要求,在2022年4月底,全面完成数据采集和汇交任务。经统计,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完成全国各类公路调查里程达513万余公里、港口泊位6200余个、内河航道1.5万余公里、通航建筑物及航运枢纽180座,航运枢纽13座,采集各类数据近460万条,普查进度和数据质量均位于各行业前列,得到了国务院普查办的充分肯定。

公路承灾体普查在公路养护年报数据基础上,对公路路线、桥梁、隧道共计425万余条基础设施数据进行了补充完善,并新采集了高边坡基础设施9万余处,对公路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沉陷与塌陷、水毁等5类灾害风险进行了重点调查,内容包括灾害点基础信息、历史信息及现状特征,并形成灾害风险等级评估。水路承灾体普查重点对20个省份港口设施、航道设施、通航建筑物设施和航运枢纽设施属性信息和水路承灾体承受的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等5类灾害历史信息进行了重点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风险评估。经统计,共采集公路灾害风险数据22万余条、水路历史灾害信息2500余条,初步形成了公路水路行业灾害风险数据库,掌握了自然灾害风险分布,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有效指导。同时,健全完善了数据采集机制和技术标准体系,锻炼了基层人才队伍,为自然灾害防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灾害防治措施 提升灾害防治能力

交通运输部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加强组织领导,扩大资金投入,采取了防控灾害源头、提升工程防治水平、加强管理措施等一系列的防灾减灾举措。利用风险点数据、风险评估结果等,建立公路水路自然灾害项目库,根据风险等级和实际情况,分类施策,科学编制防治规划和年度防治计划。

G50沪渝高速石忠段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仅20公里路段就发育有崩塌、滑坡、岩溶等多处不良地质,频繁发生的灾害给公众出行安全带来极大威胁,2017年以来当地交通部门,牢固树立安全理念,建立“三级联动”巡查机制,同时开展灾害防治和高风险边坡监测,及时发现并治理该段落边坡隐患点7处,有效减轻了该路段的灾害发生频次和严重程度。

G59呼北高速K1002段地形属山岭重丘区,高填深挖路基路段分布较多,局部路段路堑边坡高、坡率较,岩质类边坡表面风化剥蚀严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当地交通部门利用多种技术开展高边坡变形监测预警,建设形成北斗高精预警、无人机三维摄影等多技术融合的监测预警系统,保障公众出行安全。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处置公路沿线灾害路段3万余公里,公路沿线自然灾害发生率大幅降低,易发、多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逐渐增强;高等级航道累计实施应急疏浚1200余万方,调整修复航标7700余座次,有力保障了重要水路干线通道安全畅通。

深化普查成果应用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进一步加强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成果应用,提升行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积极推动风险普查成果在交通重大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利用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对“六廊七轴八通道”等重点工程进行综合研究,开展多通道、多方案比选,在工程项目选址或建设前期阶段开展有关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或分析论证,并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灾害防治措施,从前期工作源头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结合风险评估成果,加大普查数据挖掘运用,按相关规范要求对高边坡、重点桥隧、港口重要设施、高等级航道及通航建筑物、航运枢纽大坝等交通基础设施,按照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有序开展技术状况评定、监测和维护,防范化解重要设施性能衰变与自然灾害的耦合风险,提升交通基础设施韧性。